日少2小時 睡眠量世界倒數
今年7月底,《親子天下》進行「總是睡不飽?上學時間延後,你贊成嗎?」的網路調查,短短十天,超過兩千人參加投票,調查顯示,不論是有中、小學孩子的家長、老師,甚至在學學生,九成以上都贊成將上學時間延後。
近半數的贊成者認為「睡飽精神好,成績才會好」。一位家長說出很多人的心聲:「晚點上課或早點下課,孩子才有時間做其他興趣學習、休息、家庭互動,這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,而不是塞滿功課及考試。」
另外,也有約一成的家長,不贊成延後上學。不贊成者擔心「愈晚上學會變成愈晚就寢」。他們大多認為,解決孩子睡眠不足的根本方法再讓學生早睡,而非晚起床。
台灣孩子是世界睡最少的孩子之一,平均每天少睡2小時
台灣孩子的確睡不飽。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兒童睡眠醫學負責人黃玉書醫師,在2010年調查,台灣小六生週間每天平均睡8.7小時,年齡越大睡越少,高中生只睡6.8小時,遠遠低於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青少年所需的8~10小時。
「台灣青少年睡眠時數是全世界數一數二最少的國家,3C產品出來後更嚴重,」黃玉書醫師著急的說。大人睡不好出現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,孩子睡不夠則出現情緒化、無法專心學習,甚至行為問題。睡眠不足使身體無法從血管中獲取葡萄糖,導致具有決策功能的大腦前額葉,無法預測後果、不能控制衝動,也一直卡在錯誤答案,找不出更有創意的解決方案。
為了讓孩子睡飽,歐美各國紛紛開始延後上學,台灣如何因地制宜?
全世界的睡眠專家都一致指出,晚睡晚起是青少年的生理需求,而非孩子故意找碴或偷懶。青春期的賀爾蒙分泌大調整,青少年的生理時鐘會比成人約晚2小時。美國小兒醫學學會因此明白建議,為使青少年有足夠睡眠,上學時間最好延到8點30分以後。
延後上學,學生睡飽了,學業成績也變好,因此歐美各國的許多國、高中,紛紛開始排除萬難延後上學。美國明尼蘇達一所高中把上學時間從早上7點25分延後到8點30分,全校排名前百分之十的學生,在SAT的數學和詞彙成績平均提高三百分。
牛津大學一項針對英國一百所學校、三萬兩千名中學生的研究調查顯示,延後一小時上學,學生在畢業會考得5個A的比例從34%提升到50%,原本成績不好的學生影響更大,有進步的比例提高到四成三。
延後上學不僅曠課、遲到學生人數減少,學生專注力也大為提升。美國肯塔基州的學校延後上學,青少年車禍件數就減少近20%。
然而,延後上學並非單純一所學校的決定,還牽涉到整個社區,包括交通工具(如校車)、學生課後活動的安排等,都牽一髮動全身,但是延後上學的好處,值得各種調整的嘗試。牛津大學睡眠醫學教授柯林.艾斯皮(Colin Espie)就表示,「若按照青少年的生理時鐘來調整教育系統,我們會獲得更多成功。」
台灣也曾推動彈性上下學,M型化城鄉發展讓政策窒礙難行
早在四、五年前,台灣就有包括高雄、新北、台東等縣市有意願試辦「彈性上下學」。縣市教育主管機關同意讓學校自行決定,但最後都無疾而終。《親子天下》發現其中有三個問題主因:
●問題1:想延後上學,但不想延後放學
在課程不調整的情況下,延後上學勢必就要延後放學,因此將會影響許多老師、學生的課後活動。同一個校區每間學校放學時間不一致,也會讓補習班、安親班開課時間受到影響。
●問題2:課程塞滿滿,彈性調整空間受限
學生有學習節數的限制範圍,也有放學時間的規定,可以彈性調整的時間有限。加上在校時間除了上課外,還有晨光時間、掃灑、午休等各種活動,每個活動都有其必要性,因此很難縮短在校時間。
●問題3:牽扯到社會各界,協調困難
延後上學不是家長和學校協調好就好,還牽涉到除了教育部門之外的問題,以及不同族群的生活型態。
台東縣就曾經評估過,若是上學、上班潮在同個時間,交通恐怕無法消化。另外,偏鄉地區的公車班次也要因此調整,配合學生的上學,則可能會影響其他人的搭乘權益。
2011年新北市的「彈性上下學」調查分析顯示,家長對於延後上學的意願,與城鄉生活型態也有關係。位於都會區的板橋、雙和,覺得上學時間太早的家長比例較高;但農、工為主的地區,上班時間早,隔代教養、三代同堂的家庭,也習慣早睡早起;加上這類家庭更依賴學校對孩子的照顧,不見得願意延後上學。
父母以身作則,讓孩子睡飽精神好,才是最好的開學禮物。
要讓孩子睡得夠,延後上學只是第一步,需要更多配套。大環境調整也許不容易,但家長可以重新安排孩子學習內容的優先順序,避免「塞滿孩子的生活」。
同時,家長也應以身作則,把睡眠調整成全家生活中的第一優先,協助孩子睡前戒除使用3C產品、戒除喝進過多隱含咖啡因的飲料等,讓孩子擁有睡飽開始的每一天,才是最好的開學禮物。
調查方法:
《親子天下》「總是睡不飽?上學時間延後,你贊成嗎?」線上調查。於2015/7/28~2015/8/7,在《親子天下》官網、臉書、翻轉教育等平台上進行線上調查。回收份數2008份,有效問卷1996份。